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欧(中亚)班列却有增无减。我院2015级俄语MTI毕业生帕尔曼作为阿拉山口站的一名铁路货物翻译,扎根基层,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微信公众号)
2021年继续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航空和海运等运输通道被迫关闭或减运,而中欧(中亚)班列却逆势而行,将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作为全国中欧(中亚)班列通行数量最多的口岸站,阿拉山口站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着“穿针引线”的积极作用。在阿拉山口站的众多岗位中,有一个岗位像信使一样,承担着中欧(中亚)班列的交接翻译工作,那就是货运翻译。

“入境班列的运单翻译好了,可以通知货代企业录入‘数字口岸’系统。”在阿拉山口铁路联运大楼,刚刚过去的40分钟里,帕尔曼将42份入境中欧班列运单中,俄文书写的发货人、发站、收货人、到站、品名等重要项目翻译成中文,工整地填写在运单对应的项目栏中,然后一栏一栏逐项认真核对了一遍才交给舱单岗位。平均每天班列运单有400多份,填写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中欧(中亚)班列在口岸的通关效率。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帕尔曼来到阿拉山口站,成为一名铁路货运翻译。工作4年来,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货物品类的俄语单词。
作为货运翻译,帕尔曼除了要做好运单翻译和审核等一系列工作之外,还要配合联运值班员与哈方铁路部门沟通,解决联运货物在交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继续逆势增长,口岸出入境中欧(中亚)班列较去年年内突破4000列提前了55天。为确保班列在口岸的高效畅通,国庆假期,帕尔曼和同事们依然忙碌着。


今年截至9月,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出入境中欧(中亚)班列达到4417列,同比增长23.4%。经口岸通行班列线路已达59条,较去年新增23条,可到达德国、波兰、比利时、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搭载的货物品类有200余种。其中,进口货物主要有汽车及配件、棉纱、木材等,出口货物主要为防疫物资、汽车及配件、日用百货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