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 新疆考古的故事——“天山不遥远,史前的西域与中原”
发布时间: 2022-05-22 浏览次数: 254

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引导我院师生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读书月系列活动,打造书香外院,营造浓郁读书氛围,2022417日下午,我院邀请历史与社会学院刘学堂教授在温泉校区后勤二楼道德讲堂开展《天山不遥远,史前的西域与中原》专题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刘蓉、副院长伊力米热·伊力亚斯、教师党员及学生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刘蓉主持。

刘学堂教授引用大量的考古材料揭示新疆天山地区的史前居民与中原黄河上游、河西走廊居民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围绕彩陶这一特殊器物,通过图片等资料展示深刻解析史前时期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进程。刘学堂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解了彩陶之路、小河墓地考古传奇、古老的人种之谜等内容;以考古学学科的视角帮助我们认识新疆的文化和历史,深入浅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进行了诠释。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们积极提问,刘学堂教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做了解答,并着重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不断实践中升华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根脉、各民族留下来的文物遗存所承载的文化根系。

最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蓉做总结指出外语学子的专业使命就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希望外语学子通过学习更深刻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的责任与使命。

师生感想

今天刘学堂教授带着我们领略天山美景的同时,了解了天山地区的史前居民与中原黄河上游、河西走廊居民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两地通过彩陶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考古学家在新疆的考古研究发现也多次证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源于史前。刘学堂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疆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都充分证明了华夏各民族自古就是交流交往交融的,在历史实践中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教师第一支部伊力米热·伊力亚斯

刘学堂教授从彩陶到小河文化、烽燧的发现等考古文化介绍了史前西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源关系,西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这一主体。西域史前先民的生活凝结着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想象力。通过此次学习,我了解到新疆考古成果是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物教材,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大众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第二支部 黄威

说起考古,我总是充满了遐想,对于考古学家,我也都充满了好奇。而这个周末,著名考古学家、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学堂莅临外院读书会讲座,为我们揭秘了沙漠深处的考古奥秘。这堂课不仅让我对考古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刷新了我对考古人的刻板印象。刘教授风趣幽默,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他主持研究的考古发现,令我们受益匪浅。在讲堂上说起他熟谙的考古案例,刘教授侃侃而谈。在轻松而富有逻辑的语言中,让我仿佛亲身置身于考古现场,极大地调动了我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俄语20-4班 蒋嘉玮

这次活动邀请到了刘学堂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他带来自己的专著,和我们进行分享自己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深度挖掘文化观点,并与我们开展讨论交流对话,打破考古科普的寂寞。这次讲座让我感到随着国家强盛,各界对考古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青年学生也对历史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刻苦钻研,更要抬头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努力开拓进取,为祖国强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英语21-1班 于慧展





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号
联系我们:0991-4112834
地址: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文科5号楼